(085601)
一、专业类别及领域简介
材料与化工是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有效支撑、辐射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调整的专业类别,适用的行业领域包括: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轻化工程等,是与材料及化工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我校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以纺织、化工、环保、材料、生物医药相关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以支撑区域创新发展为目标,培养掌握纺织、化工、材料、染整及相关工业中所进行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规律以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能从事纺织、化工、材料、染整相关行业领域的产品研究与开发、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材料工程专业领域是我校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下设置的专业领域之一,依托我校“物理学”、“土木工程”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校级支撑学科等建设。本领域对接国家及湖南新材料战略性产业需求,瞄准先进功能电子基础材料与关键战略材料重点发展方向,聚焦湖南省功能电子材料及生态建筑材料与工程生态修复产业集群,围绕功能电子材料及器件、电化学能源材料、轻量化与功能结构材料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建有“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绿色低碳建筑节能与材料技术”、“病险工程结构灾变与加固”等三个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智能防灾减灾与生态修复”、“环境催化与废弃物再生化”等两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电子材料实验室”、“磁控溅射镀膜实验室”等校级科研平台。“计算材料团队”为湖南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
本领域现有骨干成员53名,其中教授10名,博士4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8人、湖南省“121人才”第三层次人才6人。本领域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累计到账经费4000余万元,在Nano Energy、Phys. Rev. B、Complexity、J. Power Source、Electrochim. Acta、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本专业领域主要培养方向有:
 - 功能电子材料及器件:主要开展新型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电磁吸波材料、非晶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低维半导体材料电磁及光学性质、电磁防护材料开发、非晶材料的计算模拟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 
- 电化学能源材料:主要开展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等研究,包括传统动力锂离子电池材料、长寿命和宽温区新型储能电池材料、高功率和长寿命水系离子电池材料、固液废弃物资源化为离子电池材料。 
- 轻量化与功能结构材料:主要开展车用轻质材料及成型技术、生态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轻质材料制备和汽车零部件安全性能、生态建材的开发与应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工程应用与耐久性研究、特种建材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水泥基材料的3D打印技术、工程结构灾害防治与抢修加固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 
二、培养目标
面向材料工程领域创新发展需求,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融合为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功能电子材料及器件、电化学能源材料、轻量化与功能结构材料等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够承担材料工程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方式和培养要求
1.培养方式
(1)“1+1.5”的培养方式: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1+1.5”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1年校内课程学习,1.5年进行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
(2)“双导师”协同指导制:即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其中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部分课程与学位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由两位导师共同确定专业实践岗位;共同确定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共同指导完成专业学位论文。推广导师指导小组制,由3-5人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合作指导制度。导师指导小组中1人为首席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余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部分课程与学位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3)“项目驱动”学位论文选题制:专业实践学习阶段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学位论文在“双导师”指导下,结合专业实践、围绕实际的工程项目进行。
2.培养要求
(1)素质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熟悉材料工程相关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富有合作精神,能够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2)知识结构要求:具有扎实的材料学、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3)专业能力要求: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具有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能力,或具有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的必要的实验、分析、检测或计算能力。
四、学习年限
1.学制为2.5年,完成培养计划的所有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即可毕业,并授予硕士专业学位。
2.申请学位最短年限:研究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若提前修完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取得毕业所需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可准予提前毕业,但最短不得少于2年。
3.申请学位最长年限:研究生可延长在校年限,但最长不能超过5.5年(含休学时间)。
五、主要培养环节与要求
表1主要培养环节、培养内容与学分要求一栏表
 
  
   
    | 类别 | 课程性质 | 内容 | 学分要求 | 考核要求 | 
   
    | 课程教学 | 学位公共课 | 必修/选修 |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英语,数学,工程伦理等。 | 10 | 满足规定学分 | 
   
    | 学位专业课 | 必修 | 培养方案中所列学位专业课 | ≥ 6 | 满足规定学分 | 
   
    | 非学位课 | 选修 | 培养方案中所列专业选修课 | ≥8 | 满足规定学分 | 
   
    | *研究方向课 | 
 | 由指导老师根据研究方向确定 | 
 | 合格 | 
   
    | 实践教学 | 必修 | 专业综合实验 | 2 | 合格 | 
   
    | 必修 | 前沿讲座 | 1 | 达到规定次数 | 
   
    | 必修 | 专业实践(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少于一年) | 6 | 通过 | 
   
    | *课外研修 | 
 | 参加课外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活动 | (6) | 
 | 
   
    | 学位论文 | 
 | 开题报告 | 
 | 合格 | 
   
    | 
 | 中期检查 | 
 | 合格 | 
   
    | 
 | 学位论文答辩 | 
 | 通过 | 
  
 
 
注1:研究方向课程由指导老师根据其研究方向确定,通过自学形式完成。
注2:课外研修环节不计入总学分,主要作为奖学金评选和毕业后从业评估的指标。
注3: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必修,二选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必修,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为选修。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至少修满33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8学分,实践环节9学分(专业综合实验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指导老师可根据其研究方向确定2-3门研究方向课程,通过自学等形式完成。
学位公共课全校统一要求,含思想政治理论课(3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修,计2学分;自然辩证法,计1学分),研究生英语课(3学分),数学类课程(2学分),工程伦理(1学分)。
非本专业考入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在本科或专科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指定补修课程的(以成绩单为准)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不得少于2门的指定补修课程,同时参加相应的课程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该类课程的学分不计入培养的总学分。
 
  
   
    | 课程类别 | 课程 编码 | 课程名称 | 课程 性质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 方式 | 开课单位 | 
   
    | 1 | 2 | 3 | 
   
    | 学位课程(必修) | 学位公共课 | 80Y1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必修 | 32 | 2 | √ | 
 |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80Y1002 | 自然辩证法 | 必修 (二选一) | 16 | 1 | 
 | √ |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80Y1018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 16 | 1 | √ | 
 |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80Y1019 | 英语听说 | 必修 | 16 | 1 | √ | 
 | 
 | 考试 | 外国语学院 | 
   
    | 80Y1028 | 英语阅读与写作 | 必修 | 32 | 2 | 
 | √ | 
 | 考试 | 外国语学院 | 
   
    | 80Y1025 | 试验设计及最优化 | 必修 | 32 | 2 | √ | 
 | 
 | 考试 | 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 
   
    | 80Y1017 | 工程伦理 | 必修 | 16 | 1 | √ | 
 | 
 | 考试 | 材料与化工学院 | 
   
    | 80Y10XX | 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 | 必修 | 16 | 1 | √ | 
 | 
 | 
 | 材料与化工学院 | 
   
    | 学位课程(必修) | 学位专业课 | 材料工程 | 80Y2087 | 材料与化工传输原理 | 必修 | 32(8) | 2 | √ | 
 | 
 | 考试 | 材料与化工学院 | 
   
    | 80Y2106 | 高等物理化学—原理与应用 | 必修 | 32(4) | 2 | √ | 
 | 
 | 考试 | 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 
   
    | 80Y2057 | 新型功能材料 | 必修 (四选一) | 32(8) | 2 | √ | 
 | 
 | 考试 | 材料与化工学院 | 
   
    | 80Y2059 | 半导体物理 | 32(8) | 2 | √ | 
 | 
 | 考试 | 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 
   
    | 80Y2060 | 弹性力学 | 32(8) | 2 | √ | 
 | 
 | 考试 | 建筑工程学院 | 
   
    | 80Y2061 | 材料力学性能 | 32 | 2 | √ | 
 | 
 | 考试 | 机械工程学院 | 
   
    | 非学位课程(选修) | 80Y3087 | 第二外语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外国语学院 | 
   
    | 80Y3105 | 工程创新 | 选修 | 16 | 1 | 
 | √ | 
 | 考查 | 专家 | 
   
    | 80Y3202 | 科技论文写作 | 选修 | 16 | 1 | 
 | √ | 
 | 考查 | 相关学院 | 
   
    | 80Y3203 | 复合材料 | 选修 | 24 | 1.5 | 
 | √ | 
 | 考查 | 材料与化工学院 | 
   
    | 80Y319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 选修 | 16 | 1 | 
 | √ | 
 | 考查 | 相关学院 | 
   
    | 80Y3197 |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相关学院 | 
   
    | 80Y3111 | 储能材料与器件 | 选修 | 16 | 1 | 
 | √ | 
 | 考查 | 材料与化工学院 | 
   
    | 80Y3112 | 纳米材料与器件 | 选修 | 16 | 1 | 
 | √ | 
 | 考查 | 材料与化工学院 | 
   
    | 80Y3113 | 金属功能材料及应用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机械工程学院 | 
   
    | 80Y3115 | 固体物理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 
   
    | 80Y3118 | 计算物理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 
   
    | 80Y3119 |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 
   
    | 80Y3120 | 先进光电材料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 
   
    | 80Y3122 | 新型建筑功能材料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筑工程学院 | 
   
    | 80Y3123 | 现代混凝土技术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筑工程学院 | 
   
    | 80Y3124 | 工程结构可靠性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筑工程学院 | 
   
    | 80Y3199 | 固体材料流变损伤理论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筑工程学院 | 
   
    | 80Y3198 | 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筑工程学院 | 
   
    | 80Y3125 | 物理冶金原理 | 选修 | 16 | 1 | 
 | √ | 
 | 考查 | 机械工程学院 | 
   
    | 80Y3153 | 轻量化材料设计与制备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机械工程学院 | 
   
    | 80Y3152 | 材料成型方法与工艺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机械工程学院 | 
   
    | 80Y166 | 建筑材料测试与分析技术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筑工程学院 | 
   
    | 80Y3165 | 电子装备制造管理* | 选修 | 8 | 0.5 | 
 | 
 | √ | 考查 | 企业 | 
   
    | 80Y3164 | 化工过程及设备* | 选修 | 8 | 0.5 | 
 | 
 | √ | 考查 | 企业 | 
   
    | 80Y3938 | 现代材料研究技术 | 选修 | 16 | 1 | 
 | 
 | 
 | 
   
    | 80Y3939 | 薄膜物理 | 选修 | 16 | 1 | 
   
    | 80Y3941 | 高分子合成与改性 | 选修 | 16 | 1 | 
   
    | 80Y3913 | 有机功能材料 | 选修 | 16 | 1 | 
   
    | 80Y3908 | 新型复合材料 | 选修 | 16 | 1 | 
   
    | 80Y3950 | 磁学及磁性材料导论 | 选修 | 16 | 1 | 
   
    | 80Y3951 | VASP程序包的使用 | 选修 | 16 | 1 | 
   
    | 80Y3944 | 材料的力学行为与结构 | 选修 | 16 | 1 | 
   
    | 补修本科课程 | 1001011 | 高等数学B(1) | 选修 | 56 | 4 | 
 | 
 | 
 | 考查 | 相关学院 (不计学分) | 
   
    | 1001015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 0602005 | 有机化学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 0602601 | 材料化学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 0202005 | 工程力学 | 选修 | 32 | 2 | √ | 
 | 
 | 考查 | 
   
    | 1002302 | 近代物理导论 | 选修 | 40 | 2 | 
 | √ | 
 | 考查 | 
   
    | 0902206 | 结构力学(2) | 选修 | 64 | 4 | 
 | √ | 
 | 考查 | 
   
    | 实践环节 (必修) | 80Y4004 | 专业综合实验 | 必修 | 2周 | 2 | 第2学期 | 考查 | 相关学院 | 
   
    | 80Y4002 | 前沿讲座 | 必修 | 8场 | 1 | 1-4学期 | 考查 | 相关学院 | 
   
    | 80Y4003 | 专业实践 | 必修 | 
 | 6 | 3-4学期 | 考查 | 相关学院 | 
   
    | 合计 | 
 | 33学分 | 
   
    | 注:①学位专业课至少修满6学分。 ②非学位课程由导师根据培养及研究方向进行选定;研究方向课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指定2-3门并通过自学形式完成。 ③教学学时括号内为实验实践课时,带*号课程为企业课程,可安排在企业上课或者企业工程师来学校上课。 | 
  
 
 
六、实践教学环节
以下各项必修环节为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应满足相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要求。
1.专业综合实验
本专业类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2周的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验应于第二学期内完成,可采用集中专业综合实验,也可在第二学期穿插分段完成。
2.前沿讲座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8次学术讲座或报告。
3.专业实践
(1)在学期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六个月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
(2)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习(实践)计划,撰写实习(实践)总结报告。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3)专业实践的具体环节、要求和考核工作规定参照《湖南工程学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
(4)专业实践考核最迟应于第五学期第3周前完成。
七、课外研修环节
为加强我校研究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精神和课外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课外研修环节纳入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至少修满6学分,但不计入总学分。
 提交
 
  
   
    | 序号 | 课外研修项目 | 课外研修要求 | 学分 | 
   
    | 1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每学期1次) | 2学分 | 
   
    | 2 | 课外科技竞赛 | 校级奖 | 2学分 | 
   
    | 省部级奖 | 3学分 | 
   
    | 国家级奖 | 4学分 | 
   
    | 省级学会奖 | 2学分 | 
   
    | 国家级学会或协会奖 | 4学分 | 
   
    | 3 | 技能考核 |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 | 2学分 |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获三级以上证书 | 2学分 | 
   
    | 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获初级以上证书 | 2学分 | 
   
    | 获全国各行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 2学分 | 
   
    | 4 | 科研训练 | 参加2次学术会议并提交总结报告 | 1学分 | 
   
    | 主持学校科技创新项目 | 2学分 | 
   
    | 主持企业科技创新项目 | 2学分 | 
   
    | 主持省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 | 4学分 | 
   
    | 参与教师科研且不少于2个月 | 1学分 | 
   
    | 参与教师科研且不少于1个学期 | 2学分 | 
   
    | 参与企业实际工作不少于1年 | 4学分 | 
   
    | 参与企业实际工作不少于半年 | 2学分 | 
   
    | 解决1个技术难题使生产恢复正常 | 4学分 | 
   
    | 解决1个技术难题使企业增收 | 6~8学分 | 
   
    | 5 | 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 | 参加创业教育培训1次 | 1~2学分 | 
   
    | 提交总结论文 | 2学分 | 
   
    | 自主创业注册公司运行半年 | 2学分 | 
   
    | 自主创业注册公司运行1年 | 4学分 | 
   
    | 在创业基地或实体工作3个月以上 | 2学分 | 
   
    | 在创业基地或实体工作半年以上 | 4学分 | 
   
    | 在创业基地或实体工作时取得有用价值的成果1项 | 6~8学分 | 
   
    | 其它经认定的创业活动 | 1~2学分 | 
   
    | 6 | 学术成果 | B4类及以上期刊发表1篇论文 | 8学分 | 
   
    | B5类期刊发表1篇论文 | 6学分 | 
   
    | B6类期刊发表1篇论文 | 4学分 | 
   
    | B7类期刊发表1篇论文 | 2学分 | 
   
    | B8类期刊发表1篇论文 | 1学分 | 
   
    | 授权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 6学分 | 
   
    |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第一发明人 | 2学分 | 
  
 
 
注:凡同一奖项多次获奖,只计最高级别学分。
八、学位论文
1.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并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2.开题
经企业实践与实习阶段学习后,最终确定研究课题,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开题报告课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包括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生产关键任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的课题。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应明确学位论文形式。原则上,论文形式一经确定不允许修改。开题报告最迟应在第三学期第8周前完成。
3.中期检查
提交中期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学位点组织校内与企业相关人员组成检查小组,对中期报告中所反映的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考核与诊断,帮助研究生切实解决学位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综合能力较差、进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学业警告,或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中期检查最迟应于第四学期末完成。
4.论文与答辩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研究生应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一篇达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要求的学位论文,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距提交开题报告时间应至少为12个月。
九、毕业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完成实践教学等必修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经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湖南工程学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十、制订人:陈桥 审核人:邓永和